
我们在昨天的文章中,给大家介绍了大雄经常点的“儿童套餐”(详情参看:漫画中那些有趣的细节——大雄经常点的儿童套餐是什么?),而在这群小伙伴当中,小夫最经常点的是牛排,由此可见小夫是个追求生活品质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小夫也经常炫耀自己的高端生活品质,比如小夫就不止一次炫耀自己吃法式大餐,小夫的妈妈也在学法国菜,还提到自己去法国旅游,除此之外,小夫还在学法语。不难发现,小夫似乎对法国情有独钟。其实小夫的这种心态也代表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大多数日本人的心态,很多日本人心里都有“法兰西情结”。



1858年,法国政府与当时代表日本政府的德川幕府建立了官方交流关系,法国也成为第一批与日本建立交流关系的欧美国家之一。
1867年巴黎世博会召开,日本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世博会。代表团一来到巴黎,就跟乡巴佬进城一样,巴黎的繁华让他们叹为观止。在代表团当中,有一位20多岁的青年,这次的巴黎之行,对他心理的影响极大,回到日本之后,他就脱下了日本传统的和服、羽织,剪掉了自己的发髻,换上了西式礼服,开始积极推动日本进行现代化转型。这位青年就是日后有着“日本资本主义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现在新版日元一万元纸钞上的头像就是他。

回国后的涩泽荣一经常会提及在巴黎的所见所闻。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实现了现代化转型,在此过程中,日本与法国的交流也变得频繁和深入,在轻工业、艺术、文化等很多方面,日本都受到法国的影响,甚至连著名的东京塔都是以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为范本进行建造的。因此,法国、巴黎也逐渐成为日本人心中非常憧憬的地方。

1964年,东京即将举办奥运会,以此为契机,日本政府宣布放开个人海外旅游限制。所以说,在1964年之前,大多数日本人是没有出过国的,而这种“未曾谋面”的神秘感,也加深了日本人对法国、巴黎的憧憬。放开旅游限制之后,巴黎也成为多数日本人海外旅游的首选。
而这股“法兰西情结”在1970年代开始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很多动漫作品,尤其是女性向作品都是以法国为背景,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凡尔赛玫瑰》《花仙子》等等。


而在《哆啦A梦》中除了小夫之外,这种“法兰西情结”在其它人身上也有所体现,比如静香曾说想去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大雄爸爸年轻的时候也曾差点在法国和意大利之间二选一去留学等等。


到19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海外旅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成为可能,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日本人心中的“法兰西情结”却崩塌了。根本原因就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到法国旅游,因为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觉得法国也“不过如此。”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太田博昭还特意创造了一个名词——“巴黎症候群”来形容日本人对于法国憧憬的崩塌。
而日本人的这种心态也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月见台17600是由哆啦A梦爱好者创立的公众交流平台,如果你喜欢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或者有兴趣进行投稿,请加入QQ群:113197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