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从黑历史短篇走进
胖虎定律
的心理学根源

野原哆啦首发于贴吧

前言

胖虎在短篇日常和长篇冒险的反差表现,为《哆啦A梦》读者所津津乐道。Jump系漫画《银魂》第124、157、381话中,将这一现象概括为「ジャイアン映画版の原理」,传到中文圈后称为「胖虎定律」。由于生动地描述「认知失调」和「认知偏差」的常见心理学现象,成了知名网路用语。

此话题本身的属性,容易造就不太平心静气的讨论氛围,但其宗旨无非是呼吁客观平和地看待人事物的各种面向。本文将从《哆啦A梦》实际出现过的黑历史剧情出发,诠释「胖虎定律」的奥秘。

一、黑历史短篇〈占领胖虎〉

1-1短篇简介

本次引用的短篇是〈占领胖虎〉(连载:《小六》1974/11),仅收录于《藤子大全集》第2卷。作为儿童漫画,该篇黑色幽默过于尖刻讽刺,角色性格过于极端,可说是《哆啦A梦》的黑历史。

这种青年向(甚至成人向)的剧情,成功诠释「胖虎定律」此一现象的荒诞,放在《超能力魔美》或《中年超人左江内氏》也不违和,但放在《哆啦A梦》这种以「苦闷现实中发掘趣味与希望」为基调的作品,充满了负能量与荒诞感……。做好心理准备吧。

1-2剧情内容

胖虎和大雄起了争执。胖虎以蛮横无耻的态度胁迫大雄妥协,然而这次他竟然变本加厉,不仅指鹿为马,还命令大雄公然对他下跪认错,直接践踏大雄的尊严。为了息事宁人,大雄只好承受这一胯下之辱。让静香看到自己尊严尽失的模样,大雄只能尴尬地笑了笑。

静香知道大雄才是对的,但她似乎不懂换位思考,非但没有安慰,反倒指责大雄没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哆啦A梦也觉得大雄应该抱著打一场的决心。大雄觉得哆啦A梦的说辞简直是要把他推进火坑,哆啦A梦赶忙提供解决方案,用道具抽取大雄的灵魂,让他以灵体形态占领胖虎的身体,简单来说就是做做表面功夫。

于是,大雄控制胖虎的身体,惹怒胖虎妈妈后,把当时在场的人邀去空地,对著自己的身体下跪认错,演了一出生动的独角戏。

★小夫:「没想到胖虎知错能改耶。」安雄、春夫:「刮目相看了。」

静香:「发现自己错了马上就道歉,真是个男子汉。」大雄:「怎么会这样呢?」

1-3情节荒诞之处

  1. 武力面前被践踏的尊严:由于力量悬殊,胖虎无需动武就能明目张胆地颠倒是非,甚至逼迫大雄只能像哈巴狗一样下跪认错。
  2. 只会说风凉话的旁观者:静香指责大雄没有勇气坚持到底,自己当场却也没为他说一句公道话。
  3. 检讨受害者的腐朽观念:旧时代的价值观,普遍习惯检讨受害者,认为霸凌的起因是受害者不敢反抗,打一场就没事了。藤子藉大雄之口,直接道出这种简单粗暴的观念是多么可怕。
  4. 假象之下讨不回的公道:大雄用道具营造「胖虎下跪认错」的假象,但真正的胖虎从头到尾毫无悔意,反倒两次「下跪认错」的都是大雄自己。
  5. ★荒诞而真实的「胖虎定律」:最终,其他人簇拥著加害者胖虎,大大赞扬他道歉的善行,却没人跟受害者大雄说一句,「你总算讨回你该有的公道了。」

二、认知失调

〈占领胖虎〉固然是一则将人物性格极端化的黑历史短篇,但其反映的心理学现象是确凿的。一个坏人常做坏事,但当他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可能原谅他过去种种恶行,大肆赞扬他的善行,以致认为他是好人,之前的坏只是一时糊涂;一个好人常做好事,但当他做了一件坏事,我们可能忽略他过去种种善行,大肆批判他的恶行,以致认为他是坏人,之前的好只是虚假伪装。   人们厌恶由白到黑,更期望由黑到白,可谓想法随著关注点不同而改变,然而「好人犯错不可原谅,坏人从良难能可贵」的确是现实中凡人基于心理预期及旁观角度,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一。这种现象称为「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一旦出现新旧认知冲突的情况(如接收到与自身观念相悖的讯息,或做出不符原本态度的行为),人们为缓解或消除「不一致性」带来的心理不适感,倾向在认知上追求协和的「一致性」。这种迫切寻求心理平衡的意念,容易使人们不理性地将事物合理化解释,其一是彻底否认新认知,其二是钻研新认知却未经足够考虑就全盘覆盖旧认知。   据远足新报,《哆啦A梦》45卷短篇中,胖虎对大雄动武173次;按同样算法,原作17卷长篇中,胖虎固然展现不同寻常的另一面,也曾对大雄动武14次。然而有人索性忽略胖虎的暴力倾向,称其是「善良可爱的孩子」;有人认为胖虎在冒险中挺身而出,便将其欺凌行为淡化成「只是同学打打闹闹」。以上反映了「认知失调」如何影响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但不足以解释人们对于胖虎的反差表现何以如此印象深刻,于是「认知失调」造成了何种「认知偏误」就成了重中之重。

三、认知偏误

「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泛指一切依主观感受而非客观资讯建立起的观念所导致的「非理性」结果,按照常见生成机制,分为「记忆偏误」(Memory Bias)、「社会偏误」(Social Bias)等类型。  

3-1序位效应

首先讨论「序位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一种记忆偏误,指人们倾向于对「最先」或「最后」认知的事物有更为深刻强烈的印象,因而忽略了该事物的其他面向,即「一叶障目」。依记忆时期的细节差异,又分为「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与「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两者看似迥异却相辅相成,使人们难以客观平和地看待事物。   「首因效应」指「仅仅著眼于第一印象」,比如刚认识一个人不久,我们容易单凭第一印象判定其为人。「近因效应」指「仅仅著眼于近期变化」,比如经过一段时间后,一个人最近表现出的姿态,容易取代我们对他的原印象,「胖虎定律」正是近因效应的体现。

从「序位曲线」图表中可发现,人的记忆点在图表上成「类U字形」,开头和结尾的记忆,远比中间来得鲜明,然而中间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人们更倾向于近因效应。相较于某事物维持的「常态」本质,我们更容易注意从好到坏或从坏到好的「变化」,此即「反向定位」造成的轰动──人们的关注点总在与第一印象最不同的地方,进而忽略了前者。

3-2晕轮效应

此外还有「晕轮效应」(Halo Effect)──一种社会偏误,当认知者对某人形成较为深刻强烈的既定印象后,倾向于从局部出发,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扩散后得出整体。这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即过分关注或放大事物的矛盾点,从而丧失对本质的基本判断。

这里将45卷短篇和17卷长篇作为样本,虽然偶有胖虎力挺大雄的短篇故事,但为方便说明,我们粗估大雄被胖虎殴打次数:被胖虎力挺次数=(173+14):17=11:1,大雄平均被胖虎打11次才能等到1次帮助,但在受「晕轮效应」影响的人眼中,被挺1次即为全部,被打11次微不足道。

我们理应秉持客观平和,避免主观色彩过于浓厚,这在日趋分众极化的世界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我们至少能从小事开始尝试,比如「如何更加客观地评价胖虎这个角色?」

四、克服误区

4-1评价角色的建议

胖虎不是「善良可爱的孩子」,因为在短篇〈胖虎,生日快乐〉中,连他自己也意识到平时以大欺小的为人,换不到真心祝福。胖虎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因为在长篇《天方夜谭》中,胖虎背著大雄横越沙漠,令小夫也不禁感叹。

用单一词语评价立体化的角色是不合适的,若要尽可能客观评价,就是将显著的正反特点一同列出,比如胖虎是「粗暴、蛮横、仗义、强势」。相对地,大雄不是什么「无所不能的天才」,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废柴」,他是「善良、感性、懒惰、弱势」。

事实上胖虎有著极强的「领地意识」──为了维持孩子王的地位,既喜欢横行霸道地欺负同学,满足欲望、宣示权力,也会在同学受外人欺负时挺身而出,防止自身存在价值被更强者夺走。这两种看似冲突的表现,始终符合他口中的「刚田主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我们不能因为胖虎的重情重义,而忽略他的蛮横无耻;也不能因为他的蛮横无耻,而忽略他的重情重义,否则便容易一味地吹捧或贬低角色,受「序位效应」所困而无法脱身。

4-2「胖虎定律」的启示

笔者身为三次元的读者兼二次元的看客,尽管常拿「胖虎定律」调侃(此一定律在二次元用语相当于「反差萌」),但这一定律真正的启示在于,别因此认为只要平时行恶,就能在世道上占尽便宜;更别因为「反向定位」而被蒙蔽双眼,无法看清事物全貌。

毕竟,「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交互影响是无止尽的。「胖虎定律」只不过是近因效应等社会现象在《哆啦A梦》的反映而已,「白纸上的一颗黑点」和「黑夜中的一颗星星」也是同样道理。为避免受到迷惑,我们应学习克服认知上的误区:

  1. 各人有各人的主观乃无可厚非,但倘若思想的主观色彩过于浓厚,徒增冲突机会在所难免。
  2. 「同等看待事物各种面向」的立场不见得有多高明,但至少能避免无谓的对立。
  3. 学习客观评价人事物的方方面面,借此摆脱「序位效应」的桎梏,才能离「求同存异」的包容心更近一步,和其他人共同营造平和交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