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
哆啦A梦悬疑式剧场版的尝试

偏钒酸铵
注意:本影评涉及2017年电影的部分剧透,请谨慎阅读

大家好,这里是偏钒酸铵(NH4VO3)本人理科生,不擅长写文章,这是我第一次写比较正经的“哆学”影评,编写匆忙。难免有误,希望大家能指出并纠正,不胜感谢。

最近我又重温了一遍近三年的大电影(17–19年)。此次重温,希望能有些新的收获和感想。

2017年的大电影口碑呈两极分化态势,个人认为这是这部电影的特殊性所导致。在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将其与18年和19年的电影进行对比更显明显(20年因为疫情原因,中国目前没有引进,在此就不做对比)。

世界观

首先17年的作品与18、19年的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世界观的复杂化程度是18、19年不可相比的。以最近的19年电影为例,其世界观比较简单,故事的内容,细节完善而不冗杂。而17年的作品世界观远比其要复杂,其原因在于影片中有很多细节反映了故事比较宏大的世界观。比如提到这座城市可能建立在冰的下面,但整个城市却依然有3个小时的光照,宛如在冰下的巨大空间里有一个人造太阳一样,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会感觉到很多问题,既然是想了个办法使冰下能有光照,那么为什么只设置三个小时的日照时间?

在本文的答辩过程中此段描述存在一定争议,详情请看文章后的“解释说明”

对此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是能源不够,这就可能有主旨有关。这个如太阳一样的光芒是怎么实现的?这如果要全面的细讲,显然不是两个小时内能讲完的东西。更何况影片还存在一些其他类似的细节,比如影片还提到冰河冰河星人放弃了自己的星球,但是为什么生活在地球的冰河冰河星人也不在了?地球上有冰河冰河星人的研究基地,并且地球这里有大量的资源,即使不能保证能让整个星球的人搬过来,但维持一个小城市的运转显然没有什么问题。影片由此可以延伸出很多很多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年17的世界观“大”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有人不认可17年电影的一个原因,宏大的世界观使影片有些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前面铺垫太长,后面又一下就结束了,整个电影也就不明不白的看完了,自然也令一些观众不认可这部电影 。

PS:此外还要提一下17年的电影在电影院看的时候不知道是翻译质量不高,还是我眼瞎,我整个过程不知道哪个“企鹅”是干什么的,后来才知道是保护宝藏库的(显然这个企鹅的来源都不知,又是一个可以延伸的细节)因此在电影院看的时候我也有莫名其妙的感觉,不知反派是怎么一下子出来的,再次看的时候才明白。因此17年的影片翻译质量也可能是导致17年电影口碑不是很好的原因

悬疑式作品的探讨

那么17年的电影究竟是怎么样的?由上可知17年作品中与近两年都不同,未知元素很多,因此我倾向在类型方面,这是一部纯粹的悬疑片。以下我将列举一些例证来说明:

  1. 前文已经说到,17年剧场版的世界观较大,这其实也是17年作品的“悬疑”要素之一。较大的世界观和不充分的说明显然给予了观众较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大而新的世界观本身也属于未知事物较多的设定,符合悬疑片的“悬疑”特征
  2. 17年的音效和OST也非常具有悬念色彩,例如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在电影开头手环落水的那一段OST,宏大而富有悬念色彩,让人听来就很能感觉到手环在电影中所起到的重要地位。百度机器猫吧曾整理了17年的OST,有兴趣的话不要错过。
  3. 剧情的设计也充满悬疑,比如哆啦美的预言,在电影开头就警告了哆啦A梦,而这也在后面一一呈现。在此我与19年同样出现的预言桥段来对比。与19年阿尔的预言不同,19年的虽然也算设置了悬念,但这个悬念是可以直接被我们猜出来的,因此19年更多的是推进剧情的发展,而不是给观众悬念。17年首先在表现上就不同,“占卜游戏”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玄幻的猜测,再者,17年悬念的设置不用来推进剧情,毕竟这个预言与本身剧情无明显直接关联,也没有推动剧情的发展,而是单纯来加重剧情的悬疑性的,在配合预言出现时,哆啦A梦和大雄还在酷热的房间中,连冰沙都吃不到,哆啦A梦根本不信哆啦美的说法,哆啦美的预言与哆啦A梦所处的环境一对比,更加说明了这个预言的作用是加深悬疑性的。同样,17年作品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悬疑式情节设计,比如发现包中的电池以及哆啦A梦说了一句“这电池好像在哪见过”;在冰中发现的哆啦A梦石像等,在此就不一一展开论述了。
  4. 影片的高潮与18、19年不同,更多的是解释了在影片开头时设下的悬念而不是注重于如何消灭最终Boss(冰风暴巨人)

既然是一部悬疑片,与近几年的作品的评判标准就有些许不同。我个人认为,一部悬疑片,重点就在于突出“悬疑”二字。习惯于以前的剧场版风格的观众更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应。例如最明显的是影片高潮时间的缩短,与近两年比缺少燃点。如果我们以击败冰风暴巨人为高潮的起始,那么揭示谜底和击败冰风暴巨人的时长一共只有15分钟左右,远远低于近两年的高潮时长,打败“冰风暴巨人”的过程也比较粗略。在战斗时也没有18、19年出现的小夫的内心戏描写,小夫和胖虎的经典打怪组合表现的没有近两年明显。危机感没有以往那么强烈,不过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基于传统形式的评价,个人认为不是很适宜评价本片。

综上所述,17年剧场版是一部悬疑片,与18年19年相比完全不同,因此评判标准也要改变——更应当注重剧情中的悬疑元素,从这一角度看,这个电影还算成功的。从给力的音效,到悬念的设置,都算在这几年中比较好的类型——反正我第一次看是没猜出结局的(当然现在想来我应该是可以看出来的,这样的桥段与14年的相仿)。而作品中宏大的世界观,也可以理解为增强悬疑感。而那些不解释的事情,本身也可以不解释,就当留个白也其实可以。

而17年电影的不足,在前面已经提到,一是铺垫太多,前期比较乏味;二是后期高潮部分打斗不是很精彩,另外悬疑的谜底有点老套。

不过从整体上看,17年的剧场版与其他剧场版不同之处多,是水田哆啦电影中一次很不错的尝试。然而这样的模式不知为何没有延续下去,虽然我可能还是习惯于传统模式的影片,但这样的尝试就这样消退了也其实显得有些可惜。

结尾和最终评价

今年的电影(2020年的大电影)因为疫情的影响,恐怕不能在电影院见了,但是重温一遍旧的电影,还是能有到不少新的体会(虽然没有第一次观看是内心的激动了),至少重看了一遍17年的电影,改变了我对17年电影的一些不恰当的认识(ps:在三年前我还曾吐槽Boss“冰风暴巨人”太丑了)。

太丑了,太丑了,不忍直视。

当年发表的感慨

说了这么多,总该说一说我对这部作品的整体评价吧。这一个作品算是水田版对新风格的尝试,作品偏向悬疑,与传统的哆啦A梦作品很不一样,因此大家这个作品的评价是比较见仁见智的。如果要我回答这一问题,整体风格还可以,但可惜也有一些缺点,导致我不能给出很高的评价,在目前我看过的所有水田剧场版中,算得上是中等的水平,另外,我还看到了一些比较极端的评价,这有可能就是之后的哆啦A梦电影没有在尝试17年剧场版的剧情的原因了。

我的朋友“橘鲲”为此文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解释说明:有关17年电影是否是人造光源的讨论

在初稿答辩时,有吧友对文章“比如影片有提到这座城市是建立在冰的下面……那么为什么只设置三个小时的日照时间?”一段提出了有关质疑,由于这一点对正文主旨没有直接关联,如果在正文中大段解释,会使文章显得比较赘余。因此在文末进行比较详细的解释。

首先,从电影本身来看,是无法回答”是否为人造光源”这一问题。正如我在文章中谈到:17年的作品中很多细节没有详细解释,这一个问题同样如此。所以,我会以两个相反的观点阐述。

若认为不是人造光源,关于影片中提到了三个小时的光照,审核君给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三个小时的光照时长符合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太阳照射的时长本来就可以只有三个小时的,那么也解决了“为什么只设置三个小时的日照时间”这一问题。

但是如果这么认为,还需要解释另一个问题。

如上图,此图裁剪与一小时20分28秒的画面,可以看到“天空”被“冰风暴巨人”劈成了六边形的棱柱,或者说,这天空并不是天空,后面小夫的话更直接说明了问题,即——一行人并不在地表,可能是在冰下。

即穹顶的大洞联通到地表,更直接说明一行人至少是在某个物质的下面(裁剪于一小时30分45秒)。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某个物质”是否具有穿透自然光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又要引入“某种介质”,这个介质具有极强的透光率,能够使太阳光轻然易举的透过可能有几米深的地方。当然,即便是冰块的话,将冰本身构筑成多条六棱柱状进行透光的效果是否应该要比单纯冰块更好,或者说本身这样的六棱柱结构的透光性是否要比单纯一体的结构更好也尚没有更进一步地研究,哪怕是冰块,透光性也不一定能够参考单纯冰块的透光性去猜测。而且这样的解释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还能解释“为什么会有天空”这一问题。但是在影片中,没有明显的证据能证明此观点。

这一观点由审核君提出,在此表示感谢

若认为是人造光源,那么天空的组成是否是透光性强的材料就不重要了,可以不用考虑上文中提到的透光率问题。当然,新问题也很明显,首先就是在正文中指出的“为什么只设置三个小时”,另外,难以解释天空的问题。在与审核讨论的过程中,我认为天空有可能是画上去的,类似“未来日记”一样。(很久以前看的了没有太大印象了,记得有一集讲了大雄在未来日记中写的东西导致了地球的未来大污染,天空就是直接画上去的,印象中天空好像也是棱柱形的人造物,但是记忆不清了可能会出错),不过在剧中还是没有直接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当然,我在正文说“可能是建立在冰的下面…”,说明我还是认为是天空是透光性不强的冰(这里的不强相对于“某种介质”讲),光照是由于人造光源。毕竟整个作品的最终起源都源于冰,哆啦A梦一行也是如此认为的(这个证据还是显苍白不能完全说服,不过也只能是我观点的唯一依据了)。